近年来,我县文化体育事业在规模发展、阵地建设、服务能力、产业融合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地推进。但与社会进步、群众需求以及兄弟县区的发展水平相比较,尤其在设施、人才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进一步发挥我县的优势,有效补齐自身短板,努力提升我县文体事业发展整体水平,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一、打好“培育”牌,把培育转化为能力
公共文体服务从以前的可多可少、可急可缓的随机状态,到目前的标准化、均等化、专业化的要求,人是关键因素。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贯彻《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根据全省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四张清单”的要求,县、乡镇建立健全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构建大宣传、大文化的工作格局。二是尽快引进群文体急需人才。专业干部要干专业的工作,不能挪作他用。引进人才要重点考虑县文化馆空缺的科室如文学、戏曲、器乐、美术等。在人才标准上,向实用性倾斜。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引进可以不受户籍限制。紧缺人才(有专长的)标准可以为大专毕业生(嵊泗籍)。继续做好乡镇文化员定向培养工作(2018年为第一年,连续三年每年设置2名定向培训名额。三年后每年可以有2名乡镇文化员充实乡镇群文工作,乡镇同时要确保文化员队伍的稳定,干好主业)。体育方面要引进专业人才充实到现有的体育工作队伍中,要将乡镇文化员从兼职其他各项工作的现状转变到兼职体育工作上来,弥补乡镇无专业体育干部的缺陷。三是打通合同制人员的晋升通道。每年(或两年一次)设置一个全额事业编制,面向有若干年群文工作经历的合同制进行招考,考试侧重专业技能面试,工作年限和各级获奖予以适当加分。(如达不到的话)尝试设立同工同酬岗位,薪酬分配向乡镇和一线创作演职人员倾斜,切实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留住本土人才,让他们能安心干事业。四是培育骨干业余文体队伍。建立积分优先政策。根据以往大型文体活动的参与情况,县级一场活动,一般超过200名群众演员参与,对这批业务精、热情高的团队,要重点进行培育,对参与活动时长或次数可累计积分,超过一定分数,在政府购买服务和公共场地使用上有优先权,这样激励文体团队加入到大型活动中,同时通过不断地参加活动获得积分,引领队伍发展,落实“人人有所用”的柔性人才政策。
二、打好“需求”牌,把需求转化为可能
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一是推进公共文体设施全覆盖。根据《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和省里“四张清单”要求,及时对标、查漏补缺、补齐短板,整合利用闲置学校、空置民房等综合服务设施,合理规划建设覆盖县乡村三级公共文体设施网络,夯实基层基础。重点是群众需求强烈的在县城区尽快建设室内综合运动场馆,集室内游泳池、羽乒、器械运动等一体。目前,县城内唯一的拆装式泳池已使用4年,而使用期限为5年,已出现严重的破损漏水现象,需尽快落实经费和场地改造现有的游泳池,同时随着游泳爱好者的不断增加,群众对游泳场地的迫切需求也却来越强烈,(在未建室内游泳馆的前提下)是否该考虑在城区再建设一个拆装式游泳池,并同步进行室内游泳馆的规划选址工作,保障基本的群众文体活动需求。建设好乡镇综合文化站,省级最低标准建筑面积不低于
三、打好“跳岛”牌,把跳岛转化为特色
一是合力打造艺术岛。日本各大离岛兴建了许多外形各异的美术馆和生态休闲区,因地制宜地策划出主打大地与大海文化的“大地艺术”等项目,地点多为人烟稀少或老龄化严重的离岛村落。借鉴此做法,结合我县打造的跳岛游,我县可以邀请雕塑家、行为艺术家、建筑家上岛进行艺术创作,由艺术家与岛上的居民共同完成作品创作,把岛上的日常生活变为创作素材甚至是作品的一部分,把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地域特色与艺术展览、文化演出、体育项目相融合,挖掘离岛的独特魅力,通过创新、互动的方式展现各个岛屿的固有传统文化,又能一览岛屿的美丽风光,在跨越各岛点与点的过程中,让原本的劣势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二是策划推出“渔歌赶海季”。深度挖掘 “嵊泗渔歌”这张金名片,与海钓、帆、浆等具有标志性、辨识度的体育项目进行碰撞,对标国际,力求形成国内首创的品牌活动,扩大影响力。挖掘沿线打卡的人文与自然环境站点,运用互联网短视频或直播方式,让“渔歌赶海季”的文化体育体验成为嵊泗的跳岛特色,传统文化与新时代运动方式的碰撞,让本地群众作为海岛主人参与进来,让群众文体活动不再只是自娱自乐,而是成为嵊泗的文化特色,老中青都能在文化节中找到自己的参与定位,同时也能吸引线上群体的注意力,扩大网络影响力,把群众文化体育与振兴海岛文旅消费潜力结合起来,彻底解决群众想参加共演的实际需求。三是开放乡镇特色活动。开放当地特色活动,从群众自娱自乐变成特色旅游产品,群众成为舞台的主角,游客体验式参与,为其设计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项目,满足个性化、体验化、情感化、休闲化以及美化的旅游经历,使游客从感悟中感受愉悦。
四、打好“创作”牌,把创作转化为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看作品”。文艺创作是群文工作的生命,也是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设立获奖作品奖励制度。尽管我们提倡精神奖励,但也不要忽视物质奖励,物质奖励是所有奖励的基础。我县应尽快出台“文艺获奖作品奖励办法”,充分体现党委政府重视文艺创作事业发展,有力鼓励年轻的群文工作者在老同志的带领下早日担起创作重任,改变目前创作人才青黄不接现象。二是建立精品创作专项资金。近年来,县文化馆每年都有作品在省市获奖,但再往上走就比较困难,其中一方面是作品需要资深专家进一步打磨和包装,但县文化馆无资金保障精品再度创作,只能就此止步。因此,县财政要建立精品创作专项资金并进入预算内,保障精品创作经费。三是精心策划打造文化精品。文艺创作要百花齐放,要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要组织一系列文化活动,如美术、书法、摄影等静态艺术推出精品,我县静态艺术也曾有过重量级领军任务,如全省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摄影展、全省美术展(四年一次)、全省中青年书法展都有作品入展获奖,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充分发挥老同志的艺术生命,发挥年轻人的创作热情,使我县文艺精品百分齐放。
(董凯云委员代表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发言)